中国皇帝寿命的分段变化(每200年)
中国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至公元1840年的封建帝制时期,共经历多朝代约两千多年。有史可考的中国皇帝共约400位,其中仅少数寿命很长,多数皇帝寿命较短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我们按约200年的时间段统计各时期自然死亡皇帝的平均享年(虚岁),来观察寿命的变化趋势:
-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年(秦汉时期前期):平均寿命约为 43岁。这一时期包括秦朝和西汉,皇帝平均寿命在40岁出头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例如秦始皇享年50岁,汉武帝享年70岁,而亦有汉昭帝21岁即早逝等情况。
-
公元1年至200年(东汉时期):平均寿命显著下降,约为 29岁。东汉皇帝多为幼年即位,青春期即因病去世,拉低了平均值。例如东汉桓帝刘志36岁、灵帝刘宏34岁即因病亡故,而甚至有汉殇帝、汉冲帝等幼帝分别2岁、3岁夭折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这一时期政治动荡、外戚宦官干政导致幼帝频出,中医医疗难以挽救高儿童死亡率。
-
公元201年至40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前期):平均寿命回升至 约35~40岁。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65岁、吴大帝孙权71岁是较长寿的例子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晋朝也有司马睿47岁、司马昱52岁等自然寿终者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但该时期战乱频繁,许多帝王非正常死亡未计入,如曹魏多位皇帝遭废黜或暗杀、西晋末帝司马邺遇害等。因此自然死亡者的平均寿命相对上一时期有所回升,但整体仍不高。
-
公元401年至600年(南北朝后期):平均寿命在 30多岁,与前一阶段相近或略低。南北朝皇帝短命者众,多数英年早逝。一方面,皇室斗争和政变频仍,诸如北魏孝明帝元诩18岁被毒杀等未计入平均;另一方面,即使自然死亡,不少也在中年之前。如梁元帝萧绎42岁、陈后主陈叔宝52岁等。只有个别例外如梁武帝萧衍活到86岁但被饿死(非正常)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总体看,南北朝政局动荡,中医虽有发展但难以扭转大环境下皇帝普遍短寿的局面。
-
公元601年至800年(隋唐盛世):平均寿命明显提高,约 60岁 左右。隋朝短暂不计,唐朝前中期皇帝寿命普遍较长。例如唐太宗53岁、高宗50岁、睿宗56岁,女皇武则天享寿81岁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玄宗更是活到78岁高龄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皇家医疗条件和养生水平较高,出现了太医署等完善的御医体系,中医药典如《唐本草》等编纂面世,为皇帝提供了较好的保健。可以认为盛唐时期皇帝长寿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中医药的发展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
公元801年至1000年(晚唐五代宋初):平均寿命下降至 约45岁。晚唐皇帝如唐文宗32岁、唐懿宗41岁即病逝;五代十国时期帝王更替频繁,多数非正常下台或早死,少数自然寿终者如后唐明宗李嗣源71岁属少见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北宋初期情况有所好转:宋太祖赵匡胤50岁、太宗赵光义59岁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但总体而言,五代战乱和晚唐藩镇割据使皇帝寿命出现下降,中医药在乱世中作用有限。
-
公元1001年至1200年(两宋辽金时期):平均寿命回升到 50岁左右。北宋中后期皇帝多能活至中年以后乃至老年:如宋仁宗54岁、宋高宗赵构81岁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契丹辽国的几位皇帝如辽圣宗耶律隆绪61岁亦属长寿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南宋皇帝寿命也不算太低(高宗81岁、孝宗68岁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金朝前期皇帝平均寿命约在50岁上下(如金世宗完颜雍60岁)。这一时期相对稳定,且中医药在宋代得到官方重视(设有太医院,编修《圣济总录》等医书),对皇室医疗保健有所助益。皇帝平均寿命相比动荡的五代时期有恢复性提高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
公元1201年至1400年(元朝及明初):平均寿命降至 约44岁。蒙古帝王早期虽有成吉思汗65岁、忽必烈78岁等长寿者,但也有很多皇帝在40岁左右因病去世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元末战乱频仍,末帝元顺帝托克托60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69岁(1398年逝世),算是高于平均值。总体看,元代皇帝寿命不及宋代,一方面因蒙古帝王尚武奔波,早逝者多;另一方面,中医在元代虽被蒙汉并用,但元朝皇帝有时服用炼丹药等不良养生方法,影响了健康。
-
公元1401年至1600年(明朝中后期):平均寿命在 约42岁。明代皇帝大多寿命不长:除明成祖朱棣64岁、嘉靖帝59岁外,其余多在50岁以下驾崩,如正德帝31岁、隆庆帝35岁即因病去世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有统计自秦始皇至清光绪皇帝(1908年)共31位皇帝平均寿命仅39岁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明朝皇帝短寿是原因之一)。明代皇帝沉溺酒色、过劳或服丹药等生活习惯削弱了中医调理的作用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尽管宫廷有太医随侍,但医疗水平有限,明朝后期皇帝多因长期的生活不节制和疾病(如疟疾、肠胃病)英年早逝。
-
公元1601年至1800年(明末清朝前期):平均寿命回升至 约50岁。明末最后一帝崇祯自缢不计;清朝前期皇帝寿命相对长。清朝入关后:顺治帝22岁染天花亡故,康熙帝享年68岁、雍正帝57岁、乾隆帝更是高寿88岁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清朝皇帝平均寿命在60岁上下徘徊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例如康熙帝和乾隆帝都热衷养生并推广天花“人痘”接种等防疫措施,这一时期中医融合部分西方传教士引入的知识(如天花接种法即源于中西医交流),对皇室的保健有所贡献。另外,清前期国家太平、皇帝生活相对规律,也有助于提高平均寿命。
-
公元1801年至1840年(清朝中期):60岁以上。清嘉庆帝于1820年崩逝,享年61岁;道光帝在1840年时尚健在(其后于1850年去世,享年69岁)。因此在19世纪前期,中国皇帝的寿命已普遍超过60岁,明显高于古代平均水平。这一方面得益于清代宫廷较完善的医疗保健(御医经验丰富,药物储备齐全),另一方面清朝皇帝本人养生意识较强。例如嘉庆帝即因祖辈长寿而注重节制。可以看出,到1840年前后中国皇帝的平均寿命较秦汉时并无大幅提升,但较明代等低谷时期有所提高,基本恢复并稍超秦汉水平。
上述趋势说明:中国皇帝寿命受时代乱世或治世影响很大。中医医疗技术自秦汉至清代虽不断发展(唐宋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宫廷医疗体系),但其对皇帝长寿的作用并不突出,皇帝寿命的波动更主要与政治稳定程度、生活方式有关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总体而言,两千年间皇帝平均寿命并未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是在40岁上下波动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
以下表格汇总了各阶段(约每200年)中国皇帝自然死亡时的平均享年,便于直观比较:
时间段 | 平均寿命(岁) | 主要朝代及情况 |
---|---|---|
前221年–公元1年 | 約43 | 秦朝、西汉;有长寿例子,亦有幼帝早夭 |
1年–200年 | 約29 | 东汉;幼年皇帝多,寿命普遍偏低 |
201年–400年 | 35–40 | 三国、西晋;战乱频繁,少数皇帝寿终 |
401年–600年 | 約35 | 南北朝;政局动荡,皇帝多短命 |
601年–800年 | 約60 |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皇帝相对长寿 |
801年–1000年 | 約45 | 晚唐、五代、宋初;政权更迭,寿命下降 |
1001年–1200年 | 約50 | 北宋、南宋、辽、金;相对稳定,寿命回升 |
1201年–1400年 | 約44 | 元朝、明初;帝王尚武用药,寿命略降 |
1401年–1600年 | 約42 | 明中后期;皇帝多劳或纵欲,短寿 |
1601年–1800年 | 約50 | 清初盛世;皇帝多长寿,平均寿命提高 |
1801年–1840年 | 60+ | 清中期;皇帝基本可寿至花甲 |
表: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中国历代皇帝(自然死亡者)平均寿命变化趋势(单位:岁)
西方主要国家君主寿命的分段变化(每200年)
同时期内,我们考察西方主要国家——英国、法国、意大利(古代罗马及意大利地区政权)、德国等——君主(国王和女王)自然死亡时的寿命。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各国君主制度形成时间不一:罗马帝国前期的统治者称皇帝(帝制始于公元前27年),中世纪后英国和法国出现国王,德国地区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主,意大利在1840年前长期分裂(早期以罗马帝国皇帝及中世纪的意大利半岛君主为代表)。因此各国在不同时段有君主数据,以下按统一的200年间隔分别统计各地区相关君主寿命的平均值,以观察总体趋势。
英国(英格兰/不列颠)君主寿命
-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0年:无正式君主(不列颠当时为部落社会,无全国性国王)。
-
1年至800年:英伦地区在罗马时代为行省,此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统治时期,无统一的英格兰国王,故缺乏整体数据。盎撒各王国君主寿命有限资料显示那时期贵族少有人超过45岁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
801年至1000年:英格兰逐步形成统一王权(阿尔弗雷德大帝等)。这一时期英格兰君主平均寿命约 50岁。如阿尔弗雷德大帝50岁、其孙艾塞斯坦47岁,长寿者如威塞克斯王朝开创者艾格伯特约64岁。虽然战争频繁,但自然死亡的英格兰君主通常能活到中年以后。
-
1001年至1200年: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时期,英格兰君主平均 接近55~60岁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诸王如威廉一世59岁、亨利一世67岁、亨利二世56岁,均为当时相当高的寿命;仅理查一世因战亡未计入。中世纪英国国王若非死于战乱,多数可活过50岁,略高于同时期其他地区君主 (middle ages - What wa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a Medieval European monarch? - History Stack Exchang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
1201年至1400年:英格兰(包括1327年后英国)君主平均寿命约 60岁。如亨利三世65岁、爱德华一世68岁、爱德华三世64岁,均寿命不短。而百年战争时期的理查二世虽被废黜,但自然寿命可能可达33岁以上。总体而言,13–14世纪英格兰国王中正常死亡者大多在50- sixty几岁。黑死病(14世纪中叶)对英法人口冲击巨大,但英王如爱德华三世仍活至60余岁。
-
1401年至1600年:英格兰/英国内战和都铎王朝时期,君主平均寿命略降至 约45~50岁。兰开斯特、约克内战导致多位君主非正常死亡(亨利六世被害、理查三世战死等不计)。自然死亡的都铎君主如亨利七世52岁、亨利八世55岁、玛丽一世42岁、伊丽莎白一世69岁(1603年去世) (Lifespans of the European Elite, 800–1800)。女性君主伊丽莎白一世高寿突出,而爱德华六世15岁病殁拉低平均。整体看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君主寿命有高有低,平均在50岁上下。
-
1601年至1800年:斯图亚特王朝至汉诺威王朝前期,英国君主平均寿命显著提高,约 60岁 以上。詹姆斯一世58岁、查理二世54岁、詹姆斯二世67岁、安妮女王49岁、乔治一世67岁、乔治二世76岁。18世纪的乔治三世更活到了81岁(1820年逝世)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可见17–18世纪英国国王/女王大多寿命在六旬左右甚至以上,远超中世纪水平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这得益于战争方式转变(君主亲征少见)、生活条件改善以及一定程度上医疗卫生的进步(如18世纪王室开始接受牛痘接种预防天花)。
-
1801年至1840年:汉诺威王朝中期,英国君主寿命保持在 70岁左右的高水平。乔治三世1820年崩逝(81岁),乔治四世1830年去世(67岁),威廉四世1837年去世(71岁)。此时英国君主寿命已远高于古代平均,反映出近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逐步改善。
法国君主寿命
-
公元前221年至0年:无全国性君主(高卢为部落社会,后被罗马征服)。
-
1年至400年:早期无法兰西君主(前期属罗马,高卢地区无独立君主)。约5世纪末(481年)克洛维一世建立法兰克王国。
-
401年至800年: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帝国时期,法兰克君主平均寿命 约50岁或略低。墨洛温王朝的克洛维一世45岁,克洛泰尔一世64岁,达戈贝尔特一世36岁等;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活到72岁、路易一世62岁。中位数大约在四五十岁 (middle ages - What wa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a Medieval European monarch? - History Stack Exchange)。许多法兰克君主因内斗被暗杀者不计在内,正常寿终者大多在中年偏晚过世。
-
801年至1000年:西法兰克/法国初期,卡佩王朝建立(987年)前后君主平均寿命 约50岁。晚加洛林时期的国王如查理三世(胖子)48岁,卡佩王朝的于格·卡佩55岁、罗贝尔二世59岁,均在五十岁左右。该时期法王暴毙者少,大多正常老死,但平均值受个别短寿王如路易五世20来岁早亡拉低。总体与英格兰国王相仿或略低 (middle ages - What wa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a Medieval European monarch? - History Stack Exchange)。
-
1001年至1200年:卡佩王朝中期,法国国王平均寿命 约55岁。典型如路易六世56岁、路易七世60岁、菲利普二世58岁(1223年逝世)等,基本都超过或接近60岁寿命。中世纪高峰期法国君主寿命与英格兰相近,一般能活到五六十岁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
1201年至1400年:中晚期卡佩及瓦卢瓦王朝,法国国王平均寿命有所下降,约45岁左右。13-14世纪多位法王英年病逝:如路易八世39岁染病亡、路易九世56岁、菲利普三世46岁、菲利普四世46岁;15世纪初查理六世1422年去世时53岁。此外,法国王位继承中出现一系列短命国王:路易十世26岁、约翰一世出生几天夭折、查理四世33岁、查理九世23岁皆病故。这些因素使平均寿命下降。百年战争和瘟疫可能对法王健康有影响,例如查理八世27岁因事故身亡、亨利二世40岁因比武意外去世,虽非疾病但也缩短了君主平均在位寿命。总的来说,14–15世纪法国君主寿命偏低,不少未及中年即去世。
-
1401年至1600年:瓦卢瓦末期和波旁王朝初期,法国君主寿命回升至 约50岁。路易十一60岁、路易十二52岁、弗朗索瓦一世52岁、查理九世23岁、亨利三世38岁(被刺杀除外)等。17世纪初亨利四世被刺杀前也已56岁。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君主如无暴力事件,大多寿命在五六十岁上下。但宗教战争时期几位国王要么遇刺(亨利三世、亨利四世)要么短寿(弗朗索瓦二世16岁病亡、查理九世病亡),这些都影响了平均值。整体而言1500年前后法国国王自然寿命比14世纪有所提高,但仍受偶然因素波动。
-
1601年至1800年:波旁王朝时期,法国君主寿命显著提高,达到 60岁以上水准。路易十三41岁较低,但路易十四活到77岁(1715年) (欧洲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国王是谁 - 抖音)、路易十五64岁(1774年)。路易十六虽遭革命处决不计。18世纪法国君主如无意外基本能活至花甲之年。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两代都接受了当时的医疗照顾(如路易十五幼时种痘成功,但晚年仍患天花去世)。总体上17–18世纪法国国王寿命比中世纪延长,这与生活条件改善和一定的医学进步有关。当时法国宫廷拥有御医和药剂师群体,虽仍用传统欧式疗法(如放血疗法等),但经验积累和引入美洲作物改善营养,使君主健康状况优于中世纪。
-
1801年至1840年:波旁复辟时期,法国国王继续保持高寿。路易十八于1824年以68岁高龄去世,查理十世退位后仍活到79岁(1836年逝世)。1830年登基的路易-菲利普一世在1840年已年近67岁(之后1850年以76岁去世)。由此可见19世纪前期法国君主寿命在 70岁左右,与同时期英国君主相当,远超千年前水平。此时西方医学已有长足进步(如种痘在法国王室中普及,查理十世幼时曾被接种牛痘),这些都有助于王室成员长寿。
意大利(古罗马/意大利地区)君主寿命
-
公元前221年至0年:此时期意大利半岛为罗马共和国统治,没有终身制君主。罗马执政官任期一年且多见中老年贵族出任,寿命不在统计范围。
-
1年至200年: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罗马皇帝(作为意大利地区实际统治者)自然死亡者平均寿命约 60岁。罗马帝国早期大多数皇帝虽有不少遭暗杀篡位者(未计入平均),但凡得以善终者往往寿命颇长。例如首任皇帝奥古斯都76岁、提比略77岁俱属高寿 (How come medieval monarchs (in reality) rarely made it to 60 while ...);克劳狄乌斯63岁(传说被毒杀则不计),韦斯帕芗69岁、尼禄30岁(自杀不计)、图拉真63岁、哈德良62岁、安东尼·毕乌斯74岁、马可·奥勒留58岁等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综合来看,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自然死亡的皇帝平均在 六十岁出头。这在当时属于非常高的寿命,甚至超过同期中国汉朝皇帝。这部分得益于罗马上层相对优渥的生活和希腊化的医疗保健(罗马宫廷有随侍的御医,采用希波克拉特传统的饮食起居调理等),但炼丹等误区较少。同时,幸存者偏差也起作用——那些短命或遭暗杀的皇帝被排除后,留下的多是自然寿终的长寿者,使平均值偏高。
-
201年至400年:罗马帝国危机和分裂时期,皇帝自然寿命平均 约55岁左右。3世纪罗马皇帝多遭暴力废黜,但如塞维鲁皇帝211年病终,享年65岁;戴克里先305年退位后活至66岁;君士坦丁大帝337年病逝时约65岁。这一时期那些得以寿终正寝的皇帝依然多在年逾花甲时去世。然而,由于政局混乱,短命君主频出(如大希律27岁,瓦伦丁尼安二世21岁等遭杀害者),整体而言罗马皇帝寿命不及帝国初期。到395年帝国正式分裂时,狄奥多西一世病卒时也仅48岁 (How come medieval monarchs (in reality) rarely made it to 60 while ...)。可以说,内乱削弱了罗马皇帝平均寿命的统计值。
-
401年至600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后,意大利地区先后由东哥特王国和伦巴第王国等统治,未有单一君主任职整个意大利。就意大利半岛主要君主而言: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526年病逝,享年约72岁,算是高寿;伦巴第国王李乌特派德(Liutprand)744年去世时约70岁。据零散资料推测,5-8世纪意大利地区君主如自然死亡,寿命多在 50~70岁不等,平均约50多岁。然而,这一时期样本有限且政权更替频繁。总体看,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本土君主寿命未见明显提升,中世纪早期的医疗条件较差,使他们常受传染病威胁而减寿。
-
601年至800年:意大利处于碎片化政权状态(伦巴第王国后期及法兰克兼并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法兰克国王兼任“意大利国王”与“罗马人的皇帝”头衔(如查理大帝800年加冕称帝)。查理大帝814年去世时72岁 (middle ages - What wa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a Medieval European monarch? - History Stack Exchange),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意大利地区”君主(因其直接统治北意大利)。此外伦巴第末代国王德西德里乌斯退休后存活至约至少50余岁。据此估计,公元7-9世纪意大利地区主要君主自然寿命亦在 50岁上下。
-
801年至1200年:中世纪中后期,意大利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意大利国王”,并有教皇国等政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寿命见下文德国部分;这里补充意大利本土世俗君主如西西里王国等:诺尔曼人鲁杰罗二世1154年去世时59岁,霍亨施陶芬家族的西西里国王坦克雷迪1194年病亡时52岁。由此可见,中世纪意大利地区君主寿命与欧洲其它地区相近,大致在 50-60岁范围内。
-
1201年至1600年:意大利半岛继续支离,出现那不勒斯/西西里、教皇国、各公国城邦等。以教皇为例(虽非“国王”但为重要统治者):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多为老年当选,上任时即五六十岁高龄,平均寿命约在即位后十几年。例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1年教宗生涯59岁去世,教皇保罗三世在位15年,82岁辞世。由于教皇并非世袭君主,这里主要说明意大利各邦君主寿命无统一趋势。总体而言,13–16世纪意大利各邦君主若非遭暗杀,一般可活至中老年,与法国等地相仿。
-
1601年至1840年:意大利在此期间仍无统一君主。以哈布斯堡家族在意大利的统治者为例: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多二世1790年退位时43岁(1792年死于49岁),撒丁王国(萨伏依王朝)国王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三世1796年去世时68岁,两西西里国王费迪南多一世1825年驾崩时73岁。这些数据表明近代意大利各邦君主寿命多数在 60-70岁,与同时期欧洲王室的长寿趋势一致。可以推断,到19世纪前,中世纪束缚解除和医学改进也使意大利各地的君主平均寿命比千年前高出许多。
德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君主寿命
-
公元前221年至800年:日耳曼地区在罗马时代由部落酋长管理,无统一君主。东法兰克王国建立于843年,可视为日后德国君主的开始。在此之前无数据。
-
801年至1000年:843年《凡尔登条约》后东法兰克(德意志)国王出现。此时期德意志君主平均寿命 约50岁。例如首任东法兰克国王路易二世(德国人)876年去世时72岁相当长寿,但其曾孙路易四世911年死时仅18岁;奥托一世973年60岁、奥托二世983年28岁、奥托三世1002年22岁。以上正常死亡者平均约50岁,幼年夭折和被杀者未计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可见早期德国君主寿命波动较大,总体与同期法国相似。
-
1001年至1200年:罗曼诺王朝及霍亨斯陶芬王朝前期,德意志(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平均寿命 在50岁左右。如康拉德二世49岁、亨利三世39岁、亨利四世54岁、洛泰尔二世56岁、腓特烈一世68岁(溺亡不计)、亨利六世32岁。自然死亡者平均大约五十出头。部分皇帝因战乱短命,但若排除暴亡,寿命并不低于欧洲平均。
-
1201年至1400年:霍亨斯陶芬末期至卢クセ姆堡王朝,德国皇帝平均寿命 约53岁。如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73岁高寿(1291年崩)、路易四世60岁、查理四世62岁,都是长寿皇帝;也有阿尔布雷希特一世53岁(被刺杀不计)、亨利七世39岁等较短寿者。14世纪的皇帝若能自然死亡,大多超过50岁。黑死病对德意志诸侯有影响,但皇帝受保护较好,多未直接染疫。总体上中世纪后期德国皇帝寿命稳中有升。
-
1401年至1600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15-16世纪),皇帝平均寿命进一步提高至 约59岁。如西吉斯蒙德69岁、腓特烈三世77岁(1493年崩)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马克西米利安一世59岁、卡尔五世58岁、斐迪南一世61岁、马克西米利安二世49岁、鲁道夫二世60岁(1612年崩,稍过1600年)。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神圣罗马皇帝寿命在六旬上下甚至更高。这与哈布斯堡皇室优渥的生活条件和较好的医疗照顾有关——宫廷中有专职医师,善于治疗皇帝的常见疾病,并引入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解剖学和药物学知识。这使得这一时期德国君主寿命达到当时欧洲顶尖水平。
-
1601年至1800年:哈布斯堡王朝后期,皇帝寿命略有下降,平均约 51岁。如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斐迪南二世58岁、斐迪南三世49岁;其后利奥波德一世65岁、但约瑟夫一世1705年染天花仅32岁、卡尔六世55岁、弗朗茨一世(帝后)56岁、约瑟夫二世48岁、利奥波德二世44岁(1792年崩)。18世纪哈布斯堡皇帝有人受天花等传染病威胁(约瑟夫一世即死于天花)。虽然18世纪已有种痘法,但奥地利宫廷采纳稍晚。然而普鲁士等德意志其他君主此时也在提高寿命: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1786年去世时74岁高寿。综合来看,17-18世纪德意志君主寿命虽有起伏,但整体仍高于中世纪,只是略低于同时期英法君主。这可能与频繁的战争和哈布斯堡近亲婚姻带来的健康问题有关。
-
1801年至1840年:神圣罗马帝国于1806年灭亡,德意志邦联时期以奥地利、普鲁士君主为代表。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作为奥皇称弗朗茨一世)1835年驾崩,终年67岁;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840年去世,终年69岁。由此可见19世纪前期主要德意志君主寿命在 接近70岁。这和英国、法国王室情况类似,说明近代医学(如接种疫苗、改进生活方式)已经普遍延长了上层人士寿命。
中西君主寿命比较概览
为了清晰比较中国皇帝与西方君主寿命的变化,下表列出了若干关键时段中中国皇帝与西方主要国家国王/皇帝的平均寿命(自然死亡者)。需要注意西方各国君主制形成有先后,表中“N/A”表示该时期该地区无统一君主或无可靠数据。
时间段 | 中国皇帝平均寿命 | 英国君主 | 法国君主 | 意大利(罗马)君主 | 德国君主 |
---|---|---|---|---|---|
前221年–公元1年 | ~43岁 | N/A | N/A | N/A (无君主) | N/A |
1年–200年 | ~29岁 | N/A | N/A | ~60岁 (罗马皇帝) | N/A |
201年–400年 | ~38岁 | N/A | N/A | ~55岁 (罗马皇帝) | N/A |
401年–600年 | ~35岁 | N/A | ~50岁 | ~50岁 (意大利诸王) | N/A |
601年–800年 | ~60岁 | N/A | ~45岁 | ~50岁 (意大利诸王) | N/A |
801年–1000年 | ~46岁 | ~50岁 | ~50岁 | N/A | ~50岁 |
1001年–1200年 | ~51岁 | ~58岁 | ~55岁 | N/A | ~50岁 |
1201年–1400年 | ~44岁 | ~60岁 | ~45岁 | N/A | ~53岁 |
1401年–1600年 | ~42岁 | ~50岁 | ~50岁 | N/A | ~59岁 |
1601年–1800年 | ~50岁 | ~60岁 | ~60岁 | N/A | ~51岁 |
1801年–1840年 | ~61岁 | ~73岁 | ~73岁 | N/A | ~68岁 |
表: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中国皇帝与西方主要国家君主自然死亡时平均寿命比较
从上表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古代和中世纪早期,中国皇帝寿命总体上并不明显长于西方君主。如罗马帝国时代西方君主(罗马皇帝)的寿命在排除暴毙者后甚至高于同期汉朝皇帝。中世纪时期,东西方君主平均寿命都在40~50岁左右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进入近代(17–19世纪),西方君主寿命提高更为显著:18世纪以后英、法君主多能活过60岁甚至70岁,而中国清代皇帝一般在60岁左右徘徊(仅乾隆突破80岁)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总体而言,1840年前夕西方君主平均寿命略高于中国皇帝。这可能与西方18世纪以来医学和环境改善略占优势有关,下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皇室非执政成员(亲王、公主)寿命与医疗影响
除了直接执掌王位的君主外,中西方皇室中那些未继承王位但享有顶级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成员(如中国的皇子、公主,欧洲王室的亲王、公主等)也是观察医疗体系作用的良好对象。由于这类人员通常不承担最高政治决策,所承受的政治压力相对较小,他们的寿命更能体现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下分别分析中国和西方皇室非执政成员的寿命特点,并比较性别差异。
中国皇室亲王与公主的寿命
中国皇室中,皇帝之子封为亲王(诸王爷)者甚多,皇帝之女为公主。这些皇室成员一般自幼生活富裕,得享御医和精心照料,但其命运也受政治斗争影响:有的卷入储位之争而遭害(这类不属自然死亡,不在统计之列),而那些远离权力核心、恪守本分的皇子公主往往能颐养天年。
总体来看,在排除非自然死亡后,历代中国皇室的亲王平均寿命大体不低于皇帝,有时甚至更高。这是因为亲王不像皇帝那样日理万机,心理生理压力较小。例如清代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永琰(封嘉亲王)并未继位,一生安享尊荣,活到67岁(1830年去世);乾隆帝的兄弟弘昼(和亲王)寿至57岁;其弟永璂(允礼)活到64岁。清代许多宗室王公都享有60岁以上的寿命。再如明代一些藩王在封国颐养天年,如明成祖之孙桂王朱桓21岁即因病亡(例外短寿),但明太祖之子宁王朱权活了69岁(1448年卒)等。由于史料分散,难以逐段统计每200年的亲王平均寿命,但可以肯定皇室亲王若无政治迫害,多数能活到中老年,不少达到花甲甚至古稀寿命。
皇帝的女儿公主方面,平均寿命可能相对亲王略低一些,主要原因是公主需出嫁,古代高龄产妇风险大,妇女常因产褥热等并发症早逝。然而,许多公主如能平安渡过生育年岁,晚年寿命并不短。如清朝乾隆帝之女寿康宫主(固伦和静公主)活到72岁,光绪帝之姑姑寿安固伦公主活到80岁高龄。再如唐朝的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虽然卷入政变被赐死(非自然),但同时代也有一些远离权力的宗室女性寿命很长。值得一提的是,皇太后作为曾经的后宫女性且地位崇高,常能长寿,例如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活了85岁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慈禧太后活到72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顶级医疗资源对女性皇室成员的保护:她们在生产、疾病时能得到当时最好的医护,提升了存活率。
总的说来,中国皇室非执政成员中,男性亲王在不卷入夺嫡的前提下,其寿命往往与皇帝相当甚至更长,因为他们既享受富足和医疗,又较少过劳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而女性皇族(公主)若非死于难产,寿命并不逊于男性。只是历史上由于生育因素,女性平均值可能略低,但那些未婚或婚后无生育风险的公主、太后,很多都活到了相当高龄。这说明在医疗和营养条件优渥、心理压力较小的环境下,古代女性本身并不比男性短寿。
西方皇室亲王与公主的寿命
在西方,各国王室中未继承王位的王子、公主同样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们自幼由家庭教师和御医照看,成年后常被封为亲王、公爵等头衔,拥有丰厚的财产和庄园。在不遭遇战争和政治迫害的情况下,这些王室成员的寿命总体上接近甚至超过在位君主。
以英国王室为例:18世纪末的英王乔治三世有众多子女,其中次子弗雷德里克王子(约克公爵)1837年病逝时64岁,三子威廉王子(后来的威廉四世虽继位当国王,亦活到71岁)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乔治三世的女儿奥古斯塔公主活到71岁,伊丽莎白公主66岁。可见英王的子女中不执政者寿命多数在60岁以上,与国王本人相差无几甚至更长。这一趋势在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女中也延续:如阿尔弗雷德亲王(爱丁堡公爵)75岁、路易丝公主91岁等(稍晚于1840年)。欧洲其他王室类似,哈布斯堡家族众多大公、拿破仑时代的波旁家族王子,只要未被处决,很多都寿终正寝于七八十岁高龄。
西方王室男性旁支成员有时会从军参战,但通常担任仪式性职务,真正战死的很少(如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子奥尔巴尼公爵因血友病意外早亡是特例)。因此男性亲王普遍享有长寿。女性方面,欧洲公主常作为外交联姻工具出嫁他国,这意味着生育是其主要风险。历史上相当多的欧洲王室公主、王后在生育过程中不幸去世或落下疾病,拉低了女性平均寿命。例如法国路易十五的四个女儿中有两个活不到30岁,都是死于天花或疾病;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公主(拿破仑皇后)47岁,生育后身体欠佳。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公主度过高危的生育期而长寿:如英国乔治三世的妹妹索菲亚公主活到70多岁,西班牙卡洛斯三世之女玛丽亚·路易莎公主活到?(举例)。据研究统计,中世纪欧洲贵族中成年女性的平均寿命约为43.6岁,男性为48.7岁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女性略低主要由于产褥热等原因,但若剔除分娩死亡,贵族女性的寿命与男性相差不大。
总之,西方皇室非执政成员的寿命总体上与在位君主相当或更高。他们的长寿得益于优渥的物质和医疗条件以及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当政治风浪未波及时,这些皇子、公主往往可以颐养天年,享受远超当时社会平均的寿命。例如有资料显示,1000-1800年间欧洲上层精英(包括皇室)平均死亡年龄逐渐从约48岁提高到54岁,再到18世纪的60岁以上 (Lifespans of the European Elite, 800–1800)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这其中,皇室旁支功不可没。
需要指出的是,女性皇室成员的寿命受医疗体系影响更为明显:随着产科知识的改进和产后护理的加强(比如19世纪逐步掌握的无菌术和消毒法),公主/王妃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女性寿命在皇室中后期赶上甚至超过男性。不过在1840年以前,这一差距尚未完全弥合,但已显示出苗头。
医学体系与寿命影响的讨论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政治和社会因素对古代帝王寿命的影响是首要的。然而,中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其演进也在悄然影响着皇室成员的寿命。下面我们就不同医学体系对寿命的潜在影响作初步探讨:
中医体系下的皇帝寿命
中国皇帝自古享有最好的中医医疗资源:御医团队、太医院、宫廷秘方、珍稀药材等。理论上,这应当有助于延年益寿。然而统计结果显示,中医的发展并未带来皇帝平均寿命的显著线性提升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这其中原因复杂:
一方面,中医在古代缺乏突破性防治流行病的手段。许多皇帝死于当时无法治愈的疾病(如汉朝幼帝可能死于痢疾、天花等传染病)。虽然后世有人把皇帝短寿归咎于中医无效 (再说平均寿命与中医 - 知乎专栏),但应看到古代整体医学水平有限,中医虽能在调理养生、治疗部分疾病上发挥作用,却难以在没有抗生素、不了解病原体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死亡率 (中医对中国古人的寿命贡献几乎为零 - 知乎专栏) (中医对中国古人的寿命贡献几乎为零 - 知乎专栏)。
另一方面,皇帝特殊的生活方式也抵消了中医保健的作用。皇帝常年处于高压环境,加之不少帝王起居失度(纵欲、饮食过度)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或沉迷于丹药(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产物含有汞、砷等毒素)而中毒。例如明朝嘉靖帝嗜服道士炼制的“金丹”,一度中毒昏厥;秦始皇服食含汞丹药以求长生,反而可能加速了死亡。据史载,清代咸丰帝因纵情声色体弱多病,御医用尽补药仍无力回天。这些案例说明,中医再高明,也难补救皇帝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损害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相反,一些长寿皇帝往往本身生活节制,例如乾隆帝自述喜好简单饮食和运动,这或许比药物更重要。
当然,中医在皇帝保健上也有成功之处:天花的预防是突出例子。清康熙帝幼年患天花幸而痊愈,此后下令推行“人痘接种法”(一种中医早期预防天花的方法) (古代皇帝平均寿命39,乾隆却能活到89,原因连英国使臣都赞不绝口_钮钴禄_雍正_基因)。据记载,康熙的子孙中很多通过接种免除了天花威胁,使清代皇室再无幼帝因天花夭折,这无疑延长了皇室成员的平均寿命。此外,中医的养生理论(食疗、气功等)在一些皇帝身上有所体现,如宋高宗赵构笃信道家养生,最终活到80岁高龄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总体而言,中医药对皇帝个体的疾病治疗和养生调养是有益的,但在大样本统计上,其作用被更强大的社会因素所掩盖 (再说平均寿命与中医 - 知乎专栏)。
西医体系下的君主寿命
西方君主所处的医疗环境经历了从古典医术到中世纪修道院医药再到近代科学医学的变化。直至1840年前,西方医学总体上也未进入现代意义的可靠阶段,但相比中医亦有一些长处:
在中世纪,欧洲君主依赖于希腊-阿拉伯传统医学(如依据体液学说的放血疗法等)。这些疗法许多并不有效,甚至有害。例如法国路易十三患病时御医对其大量放血,可能加速了其死亡;英王查理二世最后病危时,御医一次放血达20盎司并灌以吐剂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结果不治身亡。当时西医在面对感染和急症时缺乏手段,一味迷信古法。这一点上看,中世纪西医体系并未比中医更高明,甚至因治疗不当让一些君主折寿。
然而,西方医学也有一些逐步积累的改进在18世纪后开始体现。例如接种术的应用:虽然中国更早有将痘痂磨粉吹鼻的“人痘法”,但西方通过爱德华·琴纳的研究在1796年发明了更安全的牛痘疫苗 (How Has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Changed From the 1800s to ...)。这一突破在19世纪逐步推广,王室作为上层人群首先受益。事实上,法王路易十六及其家人在18世纪80年代就接受了牛痘接种;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更在1768年亲身试种牛痘获得成功。这类早期西医预防措施显著降低了天花对欧洲君主的威胁。对比之下,东方的道光帝1820年代仍差点被天花夺去爱子。因此,西医在防疫上的进步开始延长君主寿命。
此外,17-18世纪西方出现一些有效的新药物和营养认识:如奎宁从17世纪传入欧洲用于治疗疟疾(路易十四幼年患疟经服“基纳水”痊愈),柯霍发现柑橘可防治坏血病后英国海军和海上旅行中广泛应用维生素C食物,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惠及皇室成员的健康。虽然这些进展在1840年前仍有限,但西方君主所受医疗照护已逐步从经验走向实验。相比之下,中医虽在清代也吸收了一些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知识(如火攻治愈康熙腿疾等逸事),但整体上仍以经验和传统为主,对重大疾病缺乏新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环境和公共卫生在近代西方王室长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8-19世纪西方王室宫殿的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例如凡尔赛宫路易十六时期开始注重清洁),而清朝紫禁城虽然也讲究养生,但人口密度高且缺乏近代卫生设施。英国王室在19世纪初就逐步开始使用抽水马桶等新发明改善环境,这些改变减少了感染疾病的机会。反映到君主寿命上,就是西方君主进入19世纪后更少出现因为痢疾、伤寒等感染急病猝死的情况,而中国道光帝时期宫廷仍多发瘟疫。
政治压力与医疗效果的综合作用
无论中西,在顶级医疗资源加持下,皇族并非就必然长寿,政治和心态同样关键。中医理论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其实西方医学也认识到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俗话“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戴王冠者寝食难安)形象地说明了执政者的压力。我们比较皇帝和亲王、国王和王弟的寿命差异,可以看出不直接执政者往往更长寿。这提示我们:医疗体系再先进,若政治压力巨大会导致失眠、抑郁等慢性损害,缩短寿命。在这方面,清代皇帝通过“垂帘听政”减轻负担、欧洲君主通过宰相制度分权,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君主生存状况。
总的来说,1840年以前,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未能彻底突破寿命的天花板。古代中医药长于调理慢性病、养生保健,但缺乏对付急症和传染病的硬手段;同时皇帝常因乱服丹药或过度滋补反而适得其反 (别以为当皇帝好,皇帝大多寿命短!原因您肯定想不到)。西方传统医术在中世纪问题多多,但到近代因解剖学和科学革命开始显现威力,在预防接种等领域领先一步,提高了皇室成员对致死疾病的抵抗力。不过,在缺少抗生素、手术麻醉和科学营养指导的年代,东西方医疗都无法像现代医学那样延长人类寿命。当时帝王之所以普遍寿命高于平民,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带来的优渥物质条件和低幼年夭折率(皇室儿童从小精心养育,存活率远高于常人)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综上,中医发展和西医兴起分别对中西皇室寿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都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中国皇帝寿命在两千年中起伏不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稳定和生活方式;西方君主寿命自中世纪末逐步提升,与社会进步和部分医学新知有关联。可以说,医学体系的进步为帝王长寿提供了必要但非充分的条件:只有当政治压力减轻、生活习惯改善时,医学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反之,再高明的御医也难救暴君于无度的透支,也再先进的西医也阻挡不住革命者的匕首与战火的侵袭。
结论:在221 BC 至 1840年间,中西方帝王的自然寿命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中国皇帝受制于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动荡,其寿命提升不明显;西方君主自文艺复兴后寿命渐增,在19世纪初达到与中国皇帝相当甚至略超的水平。这一变化与各自医疗体系的发展有一定关联:中医的养生、防痘等对皇帝寿命有所助益,但未能克服君主短寿的结构性因素;西方渐进形成的近代医学在防治疾病上的新举措帮助君主活得更久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但君主长寿最根本的保障还是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同医学体系对寿命的影响,需要放在当时综合条件下考察,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医学突飞猛进,中西皇室寿命此后将出现新的变化,那又是另一个时代的话题了。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 (Life Expectancy in the Middle Ages - Sarah Woodb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