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中医调理与治疗研究

中医对白内障的认识与病机分析

白内障是指眼球晶状体混浊所致的视力障碍,在中医属“内障”范畴,又称“圆翳内障”。中医认为其发生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足密切相关。肝肾亏虚是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的病因:年逾中老,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晶珠(晶状体)逐渐混浊,视物模糊。正如新加坡中医眼科观点所述,肝肾阴精不足易生内燥湿浊,上扰目窍,促使白内障形成。此外,脾虚气弱(中气不足)者,运化失健,水湿浊邪内生,上犯于目也可致晶体混浊。若情志失调,肝郁化火,肝热上扰则灼伤目部津液,亦能加速晶状体混浊。还有一类属于阴虚湿热,即体阴不足而内热偏盛,又有湿浊困阻,上蒸目窍,表现为白内障伴见烦热口苦、口渴不多饮等症。总的来说,白内障的病机可概括为正气渐衰、精血不足,夹杂湿浊、郁热等因素,导致晶状体失养变浊。中医脏腑经络理论强调“肝开窍于目”“肾主精、生髓以养瞳”,肝肾两脏与眼睛健康关系最为密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亦是视觉功能的基础。因此,中医治疗白内障重在调补肝肾、健脾祛浊,兼以清热利湿,使目得所养、翳障得除。

中医证型概要

为辨证施治,中医将老年性白内障常分为以下几型(可见临床症状与病因为应):

  • 肝肾两虚证:视力渐降,眼前黑花飞舞,晶状体可见混浊斑点;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亏虚之症。治宜补益肝肾,多用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方剂滋补肝肾明目。

  • 脾虚气弱证:视物昏朦不清,兼见眼前漂浮黑点,晶体混浊;全身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等脾气虚弱表现。治以健脾益气、升清除浊,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菟丝子、炒枳壳等益气升阳、明目之品。

  • 肝热上扰证:视物模糊有炫光,眼干目涩不适,晶体混浊进行性加重;常伴头痛、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肝经郁热症状。治宜清肝泻火、疏风明目,可用龙胆泻肝汤或石斛夜光丸加减以清热滋阴、息风明目。

  • 阴虚湿热证:视力模糊并有黑影飘动,晶体混浊较明显;伴五心烦热、盗汗、口臭黏腻、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等阴虚夹湿热表现。治以滋阴清热、利湿退翳,可考虑知柏地黄丸合八正散加减,既养阴又清热利湿。

上述分型指导下,临床施治会据证选方,用药如石斛夜光丸(滋阴养血,清热明目)、明目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等中成药,以及菟丝子、枸杞子、蒺藜、谷精草、夜明砂等传统明目药,旨在纠正内在失衡,改善晶状体营养状态,从而延缓白内障的发展。

针灸疗法在白内障中的应用

针灸是中医治疗白内障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白内障早期或病情较轻时的调理。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延缓晶状体混浊进展,缓解视力减退等症状。现代研究认为,针灸刺激可促进眼部微循环,增加晶状体营养,帮助清除代谢废物,有利于阻止白内障进一步发展。

常用针刺穴位及取穴原则

临床针刺治疗白内障多采用局部取穴结合远端配穴的综合方案。常用主穴包括:

  • 睛明(目内眦旁,属足太阳膀胱经):疏风清热,开窍明目,为治疗眼病要穴。

  • 承泣(眼球直下方,属足阳明胃经):通经活络,改善眼部血供,常用于治疗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

  • 四白(眶下孔处,属足阳明胃经):益气明目,缓解眼胀眼痛。

  • 攒竹(眉头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疏风清头,通络明目,对白内障伴头胀、眼肌疲劳有效。

  • 瞳子髎(眼外眦旁,属足少阳胆经):清热散风,明目退翳。

  • 阳白(眉中心上方,属足少阳胆经):有清头明目之功,可缓解视物模糊。

  • 翳明(颈项部翳风后寸许的经外奇穴):传统用于各种内障眼病,培补精血、聪耳明目。

  • 光明(足少阳胆经络穴,在小腿外侧):“光明”顾名思义主治目疾,可疏风清肝、改善目系微循环,对视力减退有辅助作用。

  •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在腕背侧):有益于老年视力衰退,常用于老年性白内障、老花眼等,取“养眼明目”之意。

  • 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平肝潜阳,疏泄肝郁,适用于肝火上扰型白内障伴情志不舒者。

  •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健脾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提高晶状体代谢功能。

根据不同证型可配用相应经穴以增强疗效:如肝肾亏虚者加肾俞、太溪、悬钟等补益肝肾之穴;脾虚气弱者配脾俞、足三里、光明以健脾运精、益气明目;肝火偏旺者配曲池、阳陵泉以清泻肝热;阴虚湿热者配阴陵泉、血海等清热利湿之穴。这种辨证取穴方法可以兼顾标本:既直接作用于眼周以改善局部,又通过调整全身脏腑功能来治其本。

针刺操作与疗程

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嘱其闭眼放松,由有经验的针灸师施针。眼周穴位(如睛明、承泣等)进针需稳准轻巧,深度适宜(一般浅刺0.5寸左右),避免触及眼球;远端穴位则行中等刺激,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一般每次选取2~3个眼周主穴,配合2~3个身体远端穴位。留针约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3周为一疗程。多数报道在未成熟期白内障患者中施行上述针刺疗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眼周针刺属专业性很强的操作,必须由训练有素的针灸师严格无菌操作、掌握适当角度深度,以确保安全。

针灸疗效与临床研究

临床观察普遍认为针灸对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有一定疗效。中国针灸学会的资料总结指出:“针灸等穴位刺激法有助于一定程度恢复视力,防止晶状体进一步混浊,但对已经混浊的部分改善不大”。也就是说,针灸调理可延缓白内障进展、提高患者视力,但无法使已经形成的晶体混浊完全消退。多项临床报告显示针灸综合疗法对白内障总有效率(视力提高一行以上)常在70%~90%之间。例如:耳穴埋针治疗老年性白内障233例中,总有效率达86.7%;采用隔核桃壳灸联合耳穴压丸治疗52例白内障,有效率约86.6%;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100例,有效率达92.5%;耳穴结扎(在耳郭降压沟处埋线)治疗150例,有效率高达94.7%。虽然疗效评价标准各异,但大体印证了针灸在白内障初、中期有显著的延缓和改善作用。台湾有研究发表于《中医学报》,指出穴位按摩与针灸能够有效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且安全性良好,证明了针灸作为非手术疗法的价值。

实际病例也提供了支持。一位台湾中医师报告,70多岁的女性患者每周针灸一次,持续三个月后,眼睛闪光感减少,眼部分泌物减少,视物逐渐清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著名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本人在轻度白内障时,通过坚持不懈的眼部转动和穴位按摩等自我经络调理,不用手术也恢复了良好视力。这些案例表明,针灸及相关中医疗法在一些患者身上确实可取得实质性疗效。不过需要理性看待的是,白内障的针灸疗效往往因人而异,与病程长短、晶体混浊程度、个体体质等有关。对于晶状体已经高度混浊、视力降至很低的患者,单纯针灸可能难以奏效或效果不明显。因此,疗程一段时间(如1~2个疗程)后应定期评估视力和晶体情况,以判断是否继续保守治疗或考虑其他干预。

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相较手术,针灸疗法属微侵袭手段,一般来说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良好。然而眼周区域特殊娇嫩,施术时须倍加谨慎。禁忌粗暴进针或过深刺入,以免损伤眼球及视网膜等组织。据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曾接诊一例因外院不当眼周针灸操作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针灸改善症状一时,但不久后出现视网膜脱落,需要手术治疗)。这警示针灸医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手法,避开直接针刺眼球等风险操作。目前多数针灸医师会选取眼眶周围穴位和远端穴为主治疗白内障,而不直接针入眼球组织本身。此外,糖尿病等并发症患者若行针灸,要注意眼底状况,防止诱发出血等问题。总之,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针灸师,是确保针灸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前提。

艾灸疗法在白内障调理中的作用

艾灸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改善眼部经络循环、温养局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白内障患者,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经穴,能够补益肝肾阳气、驱散寒凝、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晶状体混浊的进展。中医认为“寒凝则瘀,温通则畅”,老年人肾阳不足、目失温煦也是白内障发病因素之一,艾灸恰能温补阳气、活血化瘀以达明目之效。

核桃壳灸:传统眼灸方法

临床有一种富有创意的眼部艾灸疗法——隔核桃壳灸,在中国和日本等地都有应用报道。其具体方法是将完整核桃壳剖成两半,取一系列明目中药煎汤浸泡,然后将浸药后的核桃壳置于特制眼罩架上,在核桃壳外侧附加燃烧的艾炷,对准患眼进行温灸。典型药液方剂包括党参、黄芪、川芎、夜明砂、石斛、枸杞、谷精草、密蒙花等益气养血、明目退翳的中药。患者取坐位,每次灸疗约30分钟,以眼部感到温热舒适为度;灸后还嘱咐患者自行按摩睛明、攒竹、太阳、四白等眼周穴位10分钟,并做眼球上下左右转动各16次,以进一步改善循环。隔核桃壳灸一般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有临床观察对52例(10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应用该法结合耳穴压丸,结果总有效率86.6%,多数患者视力有所提高。

该疗法巧妙地利用核桃壳形似眼球的弧形容器,通过药物熏蒸+艾火温热双重作用直达眼部。一方面,燃烧的艾草提供持续温热,温经通络驱散凝滞;另一方面,中药蒸汽透过核桃壳孔隙熏蒸眼部,发挥清浊明目的药力。日本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末也开始探索眼部灸法,如曾采用灸治角孙穴(耳尖附近的穴位)配合头皮针刺视觉区等方法治疗白内障。这些探索都表明艾灸在改善眼部循环、减轻晶体浑浊方面有一定作用。

艾灸取穴与其他方法

除了特殊的核桃壳灸,中医临床也会采用经穴艾灸来辅助治疗白内障。常选穴位如攒竹、太阳、风池等头颈部穴位以疏风散寒、清利头目,或肾俞、命门等腰背部穴以温补肾阳、培元固本。施灸方法包括艾条温和灸(将燃烧艾条悬于穴位上方适当距离薰烤,使局部透热发红)、或隔物灸(如隔姜灸眼周太阳穴,利用生姜片介质增强温通效果),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红为宜。对于不方便直接针刺的患者(如恐针者),也可单纯采用艾灸或温针灸(针上加灸)刺激穴位,以起到类似效果。

需要注意,眼周皮肤薄嫩敏感,艾灸时切勿将艾火靠得过近,以防烫伤眼脸皮肤或烟雾刺激眼睛。艾灸疗法贵在坚持,其见效相对缓慢但温煦持久,适合作为一种辅助调理手段配合针刺和中药。同样地,艾灸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患者在家自灸需掌握方法,并严防火源太近或遗留暗火导致危险。

中药及草药辅助疗法

中医药调理在白内障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常结合针灸选用中成药或汤药调补全身,以期改善晶状体的营养供应、促进混浊物质吸收,从整体上治疗眼病。以下是白内障中医调治中几种常用的中药及方剂:

  • 石斛夜光丸:经典明目方,出自《银海精微》。含石斛、枸杞子、菊花、熟地黄、肉苁蓉、青葙子、防风、羚羊角等数十味药。具有滋阴补肾、清肝明目之功,主治肝肾两亏所致的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兼白内障初起等。临床常用于老年性白内障属肝肾亏虚证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含多种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成分,可能有延缓晶状体老化混浊的作用。

  •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组成,滋补肝肾、养阴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型白内障及各种慢性眼底退行性病变。常用于老年人早期白内障视物模糊,伴口干、耳鸣等症。它可作为长线调养药物,服用方便,对全身虚弱兼目暗者有益。

  • 明目地黄丸:在杞菊地黄丸基础上加味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药制成,也是一种滋补肝肾、活血明目的成药。适合肝肾两虚兼有瘀阻者,用于白内障见视力下降较快、眼底供血不足的情况。

  • 其他方药:针对脾虚湿盛,可选用健脾利湿的方剂如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辅以草决明、车前子以清利眼部浊湿;若属肝火旺盛,则可用清肝泻火的龙胆泻肝汤或羚羊菊花滴丸等清热明目制剂。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药,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有时会配合用于白内障晚期或术后眼底瘀血者,以改善眼部血供。需要强调,中药治疗应辨证论治,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证型和全身情况调整方药,切忌自行滥用所谓“消白内障偏方”。

  • 草药和食疗:除中成药外,可选用单味药食同源之品长期调养眼睛。经典的如枸杞子菊花泡茶,有补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作为日常保健饮品。日常饮食中则建议多摄入对眼睛有益的食物,例如猪肝(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蓝莓(含花青素)等,以增强眼部营养和抗氧化能力。中医还强调适量食用富含叶黄素的绿叶蔬菜、玉米,以及滋补肝肾的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等),对眼睛健康有积极作用。

综合而言,中药内服配合针灸外治,双管齐下,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患者体质,局部促进晶状体的新陈代谢,二者相辅相成。在临床实践中,经常是针药并用:例如针刺睛明、光明等穴的同时,配合服用石斛夜光丸或杞菊地黄丸,以期提高疗效。当然,需要根据患者有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病)来调整用药,保证安全。

临床案例、经验与专家观点

在中医治疗白内障领域,有相当多的临床报告和案例记录,体现了一定的疗效和经验积累:

  • 临床研究数据总结: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针灸科研人员开展了多种疗法治疗白内障的探索。以中国针灸学会公布的数据为例,不同疗法均取得较高有效率:针刺体穴结合耳穴埋针治疗(取耳穴眼、肝、肾等,每3-5天换贴)总有效率86.7%;穴位注射(将药液注入睛明等眼周穴位)总有效率达92.5%;隔核桃壳灸结合耳穴压籽疗法总有效率86.6%;耳穴结扎(在耳廓特定穴位下埋线)治疗有效率高达94.7%。尽管上述数据多数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观察,样本量和方法学可能存在局限,但结果表明针灸综合疗法对白内障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视力能够改善,病情进展减缓。

  • 名医经验:不少中医眼科专家在临床中采用保守疗法控制白内障的发展。首届国医大师、中医针灸泰斗贺普仁教授就是典型例子。他在自己被诊断为早期白内障后,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每天坚持转动眼球(正反各36圈)配合按揉承泣穴的方法,不用一针一药,数月后视力明显好转,几十年来视物清晰如常。贺老解释其机理为“促进了局部经络的畅通,气血运行加快,使晶状体的代谢废物得以及时吸收,白内障就形成不起来”。这一简易自我疗法也在他的患者中推广,用于防治白内障、老花眼等,取得了不错的反馈。

  • 患者案例:有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或不愿接受手术,选择中医综合疗法而获益的报道。如前述台湾吴医师分享的案例,七旬老妇在接受一段时间针灸按摩治疗后,原本模糊的视力有所提升,甚至看字幕不再吃力,整个人精神状态也改善了。再如国内一位同时患有青光眼和初发白内障的患者,放弃西医滴眼药水,改行针灸,4次治疗后自觉视物更清晰、可看清数米外物体。当然,这些属个案体验,可能有一定主观成分,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调理对白内障症状的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不少患者报告针灸治疗后眼干、畏光、飞蚊症等伴随症状减轻,眼睛感觉更轻松,这些改善都提高了生活质量。

  • 专家观点与共识:针对“中医能否替代手术治疗白内障”这一问题,专业眼科医生与中医师均给出了审慎观点。一方面,中医药在白内障的预防和早期干预上具有独特优势,如安全、副作用小、全身调理作用明显。中医综合疗法(针灸、中药等)可以作为**“第一步的务实选择”**来改善视力、减缓或预防白内障进展。但另一方面,专家也强调:中医方法不能完全替代现代显微手术。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手术摘除混浊晶体、植入人工晶体仍是恢复视力最有效和可靠的手段。家庭医生在线的科普文章指出,中医治疗白内障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必要时仍需配合西医手术,以达到最佳效果。这一观点代表了当前医疗界的共识:即鼓励中西医结合,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手段。

综上所述,不愿手术的患者可以尝试中医调理作为过渡或辅助。在正规医疗监测下,中医治疗既可改善症状又为将来手术赢得时间。不过患者也需定期检查视力和眼部情况,如果中医调理效果欠佳且白内障影响日常生活严重,应及时考虑手术,以免延误治疗。

不手术选择中医调理的利与弊分析

对于一位63岁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的白内障患者,如果暂不接受手术而选择中医调理治疗,需要权衡其中的利弊:

中医调理的潜在益处

  • 非侵入性,风险低:中医针灸和艾灸疗法不用开刀,不涉及全身麻醉或手术切口,避免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针灸副作用小,艾灸属自然疗法,总体安全性良好。对于手术有顾虑的患者,中医提供了一个相对温和保守的选项。

  • 延缓病程,改善症状:许多报道显示,针灸、中药可以在白内障早期延缓晶体混浊进展,部分恢复视力。患者主观感受常有眼睛干涩减轻、视物亮度增加、阅读时间延长等改观,从而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 整体调理,兼顾健康:中医治疗注重调整全身状态,扶正固本。通过补肝肾、健脾胃,不仅有助于眼病,也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精力、免疫力等。情志调摄和食疗辅助可改善心情、营养状况,对慢性病防治也有益。这种** holisitc**(整体)的调理方式对年长者的身心健康均有裨益。

  • 个体化定制:中医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可量身定制疗法。例如同时存在初期青光眼者,可在针灸方案中兼顾降眼压;有干眼症者,可配合滋阴养液之法。这样的灵活性是中医优势之一。

中医调理的局限与风险

  • 疗效有限,无法根治:必须明确,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任何中医疗法能将成熟期白内障完全治愈。针灸和中药更多是改善和延缓作用,对已经形成的晶状体混浊无法逆转。若患者期待通过中医使晶体恢复透明,可能不切实际。疗效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反应好,有的可能效果不明显。

  • 见效较慢,需要坚持:与现代手术立竿见影的视力恢复相比,中医调理往往需数周甚至数月的持续治疗才能观察到显著变化。患者需要有耐心并配合定期治疗。这对年长者来说在经济、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一种投入。如果不能坚持,疗效也难以体现。

  • 延误手术时机的风险:白内障发展到成熟期或过熟期,可能引发并发症(如晶体膨胀导致青光眼、葡萄膜炎等)。过度推迟手术可能使晶体变硬,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因此,一味依赖中医而延误了恰当的手术时机,可能对患者视力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中医眼科医生也提醒,重度白内障应及时手术,中医可作为术前调养和术后康复手段,但不宜盲目拒绝手术。

  • 需要专业指导,错误风险:中医调理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不当的用药可能造成肝肾负担或与他药相互作用;不规范的针灸操作甚至可能引发眼部损伤(极端情况如视网膜脱离)。因此自行其是或求助江湖偏方存在风险。患者必须选择正规医院的资深中医师,并定期复查眼睛状况,才比较有保障。

  • 心理期望管理:有些患者寄希望于中医“神奇”地治好白内障,如果最后仍需手术可能心理落差较大。因此在开始中医调理前,应充分沟通预期,让患者了解疗法的作用边界,以免将来失望或者因此排斥必要的手术。

综合建议

对于不愿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中医调理可作为积极的替代选择或过渡方案。尤其在白内障早期,视力尚可但有下降趋势时,及早介入针灸、中药等有助于延缓病情,为患者争取更多有用视力的时间。如果患者坚定不做手术,中医方法可以反复多次应用,风险相对较低,哪怕最终不得不手术,也可在术前通过中医调养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术后康复速度。

医疗实践中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坚持中医治疗,另一方面由眼科定期监测晶状体状况。当中医疗效理想时,可延续保守治疗;若发现晶体混浊迅速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征兆,则应及时调整方案,不排除转介手术的可能。这种弹性策略能确保患者既享受到中医保守治疗的益处,又不至于错失现代手术的最佳时机。正如专家所言:“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在正规医院就诊,综合考虑中西医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只要在专业指导下理性选择,并非一定要在中医和手术之间决然对立。对于这位63岁的患者来说,没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完全可以先尝试一段时间中医调理,密切观察白内障的变化。如果疗效满意且病情稳定,可持续保守治疗;如疗效不佳,则及时考虑手术治疗。总之,安全和疗效是第一位的,治疗策略应以维护和改善患者的视力为核心,中医和手术各有优势,可以互为补充而非孤立对立。

结语

白内障的中医调理与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潜力的领域。针灸和艾灸等疗法通过调节机体平衡、改善眼部局部环境,为不愿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从大量文献和临床经验看,中医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发展、改善患者视功能,特别是对于早期病例。然而,中医并非万能,尚无法彻底逆转晶状体已成的混浊。对于白内障患者,最理想的做法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时机使用合适的疗法:能保守则保守,该手术时绝不迟疑。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白内障防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只要我们理性应用、密切监测,就有望让更多患者在无需手术的情况下延长清晰视界的时间。同时,我们也应庆幸现代手术技术的成熟,在需要时及时利用,以保障患者的光明权利。总之,中医调理和现代手术并非对立,而是共同服务于患者视力健康的两种手段。通过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策略,63岁白内障患者完全有机会在避免手术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维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评估中医疗法对白内障的长期效果,但在当前,中医的介入已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和益处。

最后提醒患者,在接受任何治疗前请咨询专业眼科和中医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最佳方案。在中医调理期间,注意作息和用眼卫生,避免强光刺激,定期随诊眼科检查。这样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稳步前行,守护住宝贵的光明之窗。

参考文献:

  1. 中国针灸学会. 老年性白内障针灸治疗资料汇编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诊疗指南(公示稿)

  3. 家庭医生在线. 中医能否有效治疗青光眼和白内障

  4. 吴奕璇. 别让视力模糊抢走生活色彩!中医经络穴位秘法让你远离白内障

  5. ICU Eye Care (新加坡). Can acupuncture & TCM really help our eyes?

  6. 贺普仁教授经验访谈. 国医大师一招恢复视力,治好眼睛花、白内障!

  7. 健康科普. 眼周针灸意外致视网膜脱离一例(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24)

  8. 39健康网问答. 白内障针灸治疗有效果吗

  9. 其他文献中的临床报道和病例分享(详见正文引用)。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