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角度
(〖Nature子刊〗新突破: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_研究_治疗_肠道) 说明:人体细胞的艺术示意图。科学家正尝试通过基因编辑、药物、细胞疗法等手段延缓细胞老化,以期延长人类寿命甚至实现“生物永生”。
在生物医学领域,人类正在积极研究延缓衰老和抵抗死亡的方法。例如,全球各国掀起了抗衰老研究热潮,不少富豪参与投资: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人在2022年初投资了Altos Labs,并斥资30亿美元推动生命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抗衰老研究计划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编辑、药物干预、细胞与器官再生等途径逆转或减缓衰老过程。哈佛遗传学家乔治·丘奇等人认为,DNA技术的进步将有望改变衰老的进程,他尝试通过延长端粒等方法来逆转衰老,但也警告说不存在某种“灵丹妙药”可以简单地让人永生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丘奇的团队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用于人体移植的无病毒猪器官,并预测异种器官移植将大幅缓解器官衰竭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事实上,2022年美国已成功实施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入人,这名晚期心脏病患者借助猪心脏延续了生命两个月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阐明移植后患者死亡原因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尽管患者随后去世,这一里程碑式尝试证明了通过基因工程替换老化器官的可行性,为未来进一步的异种移植提供了宝贵经验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阐明移植后患者死亡原因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
在抗衰老药物方面,雷帕霉素(Rapamycin)被视为最有前景的候选之一。研究发现雷帕霉素抑制mTOR信号,可延长小鼠寿命,是迄今效果最显著的抗衰老药物干预手段之一 (Science Advances: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服用雷帕霉素可延长10%的寿命@MedSci)。长期服用雷帕霉素虽有效但可能有副作用,而2022年发表在《Nature Aging》的研究显示,只需在生命早期短期服用雷帕霉素,即可获得与终身服用近似的延寿效果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该试验中,小鼠幼年时短暂接受雷帕霉素,其中位寿命延长约10% (Science Advances: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服用雷帕霉素可延长10%的寿命@MedSci)。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雷帕霉素记忆”效应在果蝇中同样出现:成年早期两周的用药就达到了与持续给药相同的寿命延长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这意味着人类未来或可通过短期用药达成长久的抗衰益处,同时避免终生服药的累积副作用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此外,另一项哈佛医学院研究也证实,小鼠生命早期的雷帕霉素干预主要在雄性中延长了约10%寿命 (Science Advances: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服用雷帕霉素可延长10%的寿命@MedSci)。除了雷帕霉素,提升辅酶NAD⁺水平的药物(如烟酰胺单核苷酸NMN)近年也备受关注。NAD⁺是细胞代谢关键物质,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给实验鼠补充NAD⁺前体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医药魔方-数十万医药人来这里查数据、找品种、找企业、抓机会)。不过最新研究提示需谨慎: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的结果指出,外源补充NAD⁺可能促使衰老细胞分泌促炎因子,潜在地刺激肿瘤生长 (医药魔方-数十万医药人来这里查数据、找品种、找企业、抓机会)。因此,尽管NAD⁺补充被视为抗衰“明星”,其安全性和长期效果还有待更多临床验证 (医药魔方-数十万医药人来这里查数据、找品种、找企业、抓机会)。
另一条重要路径是清除衰老细胞(Senolytics)。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积累的衰老细胞会分泌有害因子(称为SASP),加剧组织老化和疾病风险。靶向清除这些衰老细胞的药物被称为衰老细胞清除剂。目前最成熟的方案是达沙替尼+槲皮素(D+Q)的联用疗法,已在小鼠中将最长寿命延长近36%,并进入了人体的II期临床试验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2021年,有研究者开发出新型高效的天然清除剂PCC1,可更彻底地清除小鼠体内衰老细胞,不仅改善了老年鼠的炎性表型,还大幅延长其寿命(中位数提高64.2%),即使从老年开始用药也依然有效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这一结果令人振奋,显示出清除衰老细胞对延寿的巨大潜力。同时PCC1还展现了抗癌效果:与化疗联用可使肿瘤体积缩小55%、并延长生存期48%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
在细胞和再生医学方面,科学家尝试利用干细胞来修复或更替老化的组织。人的各组织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成体干细胞用于日常损伤修复,但随年龄增长,自身干细胞数量和功能会下降,导致器官衰老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通过补充外源干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组织活力。一系列研究已证明,干细胞移植在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症等多种与衰老相关疾病中能显著改善预后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早在1999年,《Science》杂志就将“干细胞抗衰老”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掀起了再生医学的热潮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如今干细胞疗法被广泛用于抗衰老临床研究,一些抗衰老美容诊所甚至提供脂肪干细胞回输等服务来改善皮肤和机能。不过,从机理上讲,如何有效激活体内休眠的干细胞以延缓衰老仍是巨大挑战,目前主要依赖的是体外培养的干细胞移植,这一方向已较为成熟并在不断拓展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未来,随着干细胞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展,我们有望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定制出所需的年轻细胞,替换掉老化细胞群,从而整体改善机体功能。
除了细胞替换,器官再生或更换也是延寿的重要思路。对于不可逆老化或病损的器官,如果能用新生器官替代,无疑将极大延长寿命。近年来,再生医学在实验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多种组织和器官原型:例如人工培养的皮肤、血管、膀胱、气管、食道、肌肉等已经面世,并有部分用于临床治疗 (Replacement Organs and Tissue - 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 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然而,像肝脏、肾脏、心脏这样的复杂实体器官被认为是组织工程领域的“圣杯”,尚未完全攻克 (Replacement Organs and Tissue - 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 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科学家正尝试利用3D生物打印、干细胞定向分化、异种器官移植等策略来获得可用的人体替代器官。一方面,通过基因编辑使动物长出人类可兼容的器官正取得突破:如前述的基因工程猪心脏成功移植案例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阐明移植后患者死亡原因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另一方面,通过体外培育人造器官(所谓“类器官”)也在进展中。例如,丘奇团队培育出带有血管的大脑类器官,未来或可用于替换因帕金森等退行病变损伤的脑细胞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此外,生物工程公司正致力于利用病人自身细胞重建器官:美国一家公司已着手通过基因工程促进新器官生长,其创始人甚至宣称“显然,通过技术可以逆转死亡” (痴心妄想还是有章可循,看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_医谷网)。虽然完全“换备件”式地更换人体所有器官仍属科幻,但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部分关键器官的替换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成为延长寿命的现实手段。
更具革命性的是对衰老本身进行基因与表观遗传重编程。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了四个“山中因子”,可将成熟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重获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年轻状态。这一发现荣获2012年诺贝尔奖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如今,研究者尝试在活体中部分应用山中因子以重置细胞年龄,而不完全让细胞失去功能。2016年,索尔克研究所首次报告对早衰症小鼠体内周期性表达山中因子,结果逆转了小鼠的衰老迹象,改善了其心脏和大脑组织功能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2020年,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将3个山中因子导入老年鼠视神经细胞,成功恢复了老鼠因年龄退化的视力 (哈佛/MIT发现化学方法部分重编程细胞可逆转细胞衰老 - 生物通)。更进一步,在2022年发表于《Nature Aging》的研究中,科学家对正常自然衰老的小鼠进行了长期周期性的体内重编程,发现老年鼠的细胞表观遗传特征被部分恢复到了年轻状态,衰老进程显著放缓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令人瞩目的是,经过这类长期部分重编程的小鼠,其寿命也得到延长,并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安全问题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相比之下,短期重编程虽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如长期持续显著。这表明,通过谨慎的基因开关调控,我们或许可在不损伤机体功能的前提下,让年老细胞返老还童。一旦此技术在更高等生物上被证明安全有效,将有潜力从根本上逆转机体衰老。当然,目前这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已有生物科技公司(如Altos Labs等)成立,专门研究细胞重编程的抗衰老应用 (30亿美元抗衰老公司发表最新论文:直接体内重编程 - 搜狐) (30亿美元抗衰老公司发表最新论文:直接体内重编程 - 搜狐)。
综上,在生物医学层面,人类正多管齐下地对抗衰老:基因编辑提供了修改遗传和表观遗传程序的工具,【抗衰药物】为延寿提供系统性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则从细胞和器官层面修复更新身体。虽然永生尚未实现,但这些研究已使实验动物的寿命大幅延长,也让人们看到了突破人类寿命极限的希望。正如一位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在长寿研讨会上所言:“我们致力于让死亡成为一个可选项”,相信通过科学努力,“人类可以终结衰老带来的命运” (痴心妄想还是有章可循,看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_医谷网)。
数字化路径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图:美国作家安德鲁·卡普兰(Andrew Kaplan)在78岁高龄时同意创造自己的数字替身“AndyBot”,希望在肉身离世后仍能以虚拟形态与后人互动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这是“数字永生”概念的一次大胆实践。
除了改变肉体,人类也探索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意识永生”的可能性。所谓意识上传**,是指将人类大脑中的记忆、人格和意识以数字形式保存,并运行在计算机或虚拟环境中,从而在肉体死亡后继续“生存”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科幻设想,如1988年未来学家汉斯·莫拉维克就描绘过通过逐渐替换大脑神经元,将人的意识转移到机器体躯的情景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从本质上看,意识上传是全脑模拟的一种推想——通过对大脑进行高精度扫描,在计算机中重建模拟一个人的全部心理状态,使其在数字介质上像原脑一样思考和感知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这一设想的前提是大脑的运作符合物理规律且可被计算模拟,如果计算能力足够强,就能在软件中再现大脑的信息处理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尽管听起来科幻,目前已经有初创公司着手尝试这方面的基础工作。硅谷创业公司Nectome宣称其使命是“存档你的思想”——该公司计划通过高保真的脑组织保存技术,提取并存储大脑信息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如果一切顺利,经过他们特殊防腐处理的大脑将来有望以数字形态“复活”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这项服务尚处于试验阶段,但已经有25人支付了1万美元订金,上了Nectome的等待名单,希望成为未来数字永生的先锋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与此同时,一些科技预言家对时间表做出了大胆预测: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言2045年左右人类就能实现意识的上传与永生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 - 腾讯云) (How ‘mind-uploading’ stands to shake the core of humanity - Big Think)。还有研究者指出,过去科幻中的许多技术如今已成现实,照此趋势发展,21世纪人类实现数字心智复制并非不可能,或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需严肃面对其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How ‘mind-uploading’ stands to shake the core of humanity - Big Think) (How ‘mind-uploading’ stands to shake the core of humanity - Big Think)。
当前,实现完整的意识上传仍有赖于脑机接口和脑成像技术的进步。脑机接口(BCI)旨在直接读取和写入大脑信号,与计算机相连,从而 bridging 心智与数字世界。近年来,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埃隆·马斯克创立的Neuralink公司已开发出直径硬币大小的无线脑植入芯片,内含1024根极细电极丝,可植入大脑皮层记录神经活动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2020年Neuralink展示了猴子通过植入装置玩电子乒乓游戏,证明了该设备的读取和刺激能力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该公司于2023年获得FDA批准,即将展开人体试验。不过在侵入式BCI领域,另一家公司Synchron后来居上:它采用血管内植入电极的方法,2022年7月已成功在美国完成首例人体植入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更早之前,Synchron在澳大利亚让4位瘫痪患者植入了装置,这些患者无副作用地使用意念操控计算机,可以发送短信、网购等,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中国的研究也不甘落后:2022年6月,南开大学等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实验,将电极通过血管植入羊脑,实现稳定信号记录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这些进展表明,人类正逐步掌握读取脑信息的能力。如果将来的BCI技术精细到可以记录每个神经元的活动并同步至云端,就为实现意识上传打下了基础。目前,Neuralink等公司的短期目标是用于医疗(如恢复瘫痪者运动功能),但长期愿景则包括增强人类认知、甚至“备份”大脑记忆。
一旦大脑信息能够被完整读取,接下来就是在数字世界中重建和运行这一信息。眼下已有一些项目在探索“数字人”的雏形。前文提到的安德鲁·卡普兰“AndyBot”就是一例:这位78岁的小说家将自己的大量口述故事、记忆数据交给初创公司HereAfter,由后者运用对话式AI设计一个能模仿他言语风格和记忆的聊天机器人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如果顺利,未来任何人都能通过手机应用或语音助手与“AndyBot”对话,倾听他的讲述和建议,即使卡普兰本人已过世多年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卡普兰坦言他并非为了追求不死,而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可互动的数字遗产,让他们在未来依然能够“认识”自己的祖辈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类似的尝试还有Dadbot(一位程序员为临终父亲制作的聊天机器人)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以及国内报道的通过VR技术让逝去女儿与母亲虚拟相聚的案例 (数字人火了,数字永生还远吗? - 知乎专栏)。科技巨头也在布局所谓“数字遗产”服务:微软曾获得一项专利,设想用聊天记录和影像训练出已故之人的聊天机器人;国内也有公司推出收费服务,通过AI复现逝者的形象和声音供亲人交互 (当“AI复活”已故亲人成为现实,你会否尝试“数字永生”? -今日生活) (数字人永生探索用AI让老照片重现生机 - 百度智能云)。这些都属于**“数字永生”的雏形应用:虽然这些虚拟人格是否等同于原本人还有哲学争议,但至少在情感层面,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延续个体的影响和存在感**。
当然,虚拟化存在与真正的主观“永生”仍有质的区别。哪怕能复制出与你一模一样的数字人格,你的生物意识是否也能延续进去?对此哲学和科学界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即使复制品拥有记忆和行为模式,也只是原本的“拷贝”,并非同一个主体的延续。这涉及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数字副本的“自我感觉”是否还是原来的“我”?正如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被称为世界首位“赛博人”)在将自己改造为半人半机械的“Peter 2.0”后,他的伴侣担心:“由AI协助表达的你,还是你自己吗?”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斯科特-摩根身患渐冻症,通过手术植入人工喉、采用眼球追踪控制计算机说话,并打造了与本人相貌相同的3D数字替身,希望以此超越病体的局限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他的尝试证明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个人,但最终他本人仍然寿终正寝,而留下的是高度仿真的数字形象。因此,哪怕技术成熟,数字永生在哲学上仍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数字人格或许能保存一个人的思想信息,使之在虚拟世界活动,但这和本人主观体验的永存并不相同。有观点认为,真正的永生必须包含连续的自我意识流,而非仅仅数据存续。不过,也有人主张如果复制品完美再现了你的意识状态,对于外界和后人而言功能上已无差别,因此可视为一种实际的永生形式。总之,数字化路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当生命、死亡与数字存在的界限被打破,人类需要重新定义“活着”的含义。这既令人憧憬,也引发伦理忧思。即便技术上尚有漫长道路,数字永生的讨论已从科幻走进现实,迫使我们思考人格、灵魂与身份的本质。
哲学与宗教观点
人类对永生的追求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深刻的哲学和宗教命题。不同文明和思想体系对死亡与永生有各自的看法。
佛教: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生命处于生死轮回之中。佛教不认为有一个不变不灭的永恒灵魂(“无我”学说),但也不认同“人死灯灭”的断灭见,而是主张一种因缘和合的中道:个体的身心是不断流变的过程,死亡并非绝对终结,意识流依业力可能投生下一世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因此,佛教的“永生”并非指肉体长存不朽,而是指脱离轮回、生死自由。大乘佛教中,有西方极乐净土的信仰——佛陀告诉众生,若至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临终可往生彼国,得到“寿命无量”的永恒安乐人生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净土中的生命不再退转堕落,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死亡的永恒状态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然而这种永生并非个体肉体延续,而是灵性层面的解脱。佛教最终追求的是涅槃寂静之境,超越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这与追求肉体不死的欲望有所不同: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皆苦,正视无常才能放下执着;若一味贪恋长生不老,反而是对俗世的执念,障碍解脱。简而言之,佛教视死亡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实现“法身不灭”的意义上的永恒。但肉身长存并非佛教目标,相反,生老病死被视为自然规律,重要的是看破生死、超越恐惧。
道教:道教则以追求肉体的长生不死为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崇尚长生成仙的宗教,核心教义之一就是通过修炼以达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道教相信人可以通过服食丹药、吐纳导引、房中术、服气辟谷等内外丹修炼,逐步使肉身轻灵化,最终成为不老不死的仙人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历史上不少帝王方士炼制长生丹(可惜多含汞铅,适得其反),也有道士隐居山林修炼,据传得道飞升的故事。在道教神话体系中,“神仙”被描绘为摆脱了生死循环的人,他们寿命无尽,不会自然死亡,升仙后可永生于天界或人间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当然,道教也意识到肉体永生极其困难,故发展出“尸解”等思想:即高道修炼到一定境界,可在死时诈尸脱壳,元神成仙,从而避免肉体腐坏的尴尬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总的来说,道教对待死亡的态度与佛教迥异——佛教强调看破生死、超脱轮回;道教则主张积极地延长今生寿命,甚至相信通过修道肉身可成仙,从而真正肉体不死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道教的理想是肉体与精神共同长生,这反映在人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珍视和对死亡的抗拒心理。在道教影响下,中国民间也盛行祈福延寿的习俗,追求健康长寿被视为人生五福之一。不过,儒释道文化中也有互补:儒家更强调名节不朽(流芳百世作为另一种“不朽”),佛教追求涅槃不生不灭,而道教追求肉身不死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三种不朽观各有侧重,也共同塑造了华人文化中对死亡的复杂态度。
基督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则相信灵魂不灭和来世永生。按照《圣经》教义,人有今生和永恒的来生。由于原罪,人必经肉体死亡,但通过信仰耶稣基督可得救赎,在死后复活并获得永生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约翰福音》3章16节写道:“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这表明永生被视为上帝赐予信徒的礼物。基督教所说的永生并非肉体长存于尘世,而是指死后在天堂中与上帝同在,享受永恒生命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基督徒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替人类承担了罪,并第三天从死里复活,开创了胜过死亡的道路。因此凡信靠耶稣者,肉体死后灵魂立即与主同在,将来末日审判时肉身也将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远活在上帝面前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这种永生是一种有福的状态,没有痛苦和罪恶,在上帝爱与荣耀的同在中度过永恒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相对的,不信者将面临与上帝隔绝的永刑(地狱)。所以基督教非常强调今生的抉择对永生归宿的影响。“今生只是客旅,来生才是永恒”是许多基督徒的人生观。基督徒在世上过敬虔生活、传播福音,就是出于对天堂永生的盼望和对上帝的使命感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的永生带有强烈的灵魂不朽色彩,身体虽然会死去,但最终上帝会赐下一个荣耀的复活身体。因此,他们并不主张通过人工手段让现有肉体永存,反而认为死亡之后的复活才是真正的新生。总的来说,基督教看待死亡较为坦然——“尘归尘土归土”,死亡只是灵魂回归上帝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9:27),但因着基督,死亡的权势已被战胜,信徒将得享永恒生命。
伊斯兰教:作为一神教,伊斯兰与基督教有相似的来世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的生命是短暂的考验,真正的永生在后世(来世)。《古兰经》明确宣示:“每个有生命的都将尝到死亡”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死亡是安拉(真主)预定的必然阶段,没有人能违背真主的意志而不死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当一个人死去,只是从现世过渡到后世,他的灵魂要在中阴阶段等待。到世界末日“复活日”(清算日),真主将使所有死者复活,集合在祂面前接受审判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真主将根据每个人今生的信仰和行为进行公正审判:信仰真主并行善者将被带入**乐园(天堂)永居,不信真主作恶多端者将被投入火狱(地狱)**受罚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天堂被描述为有诸般欢愉和安宁,生命在那里永恒长存;地狱则是永恒的痛苦与绝望。因此,对穆斯林而言,真正的永生是信仰真主所换来的乐园之永生。伊斯兰教强调顺从真主的旨意,生死皆有定数。穆斯林被教导不必畏惧死亡,而应当注重提升今生的德行,以换取后世的福分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并不提倡追求现世肉体的不死——寿数长短由真主决定,人能做的是珍惜今生做好事、忠于信仰,为永恒的后世生活做准备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穆斯林相信,当死亡来临时只是灵魂脱离躯壳,善魂将得到安慰与喜乐,恶魂则受折磨。最终在末日复活时,真主会赐予得救者一个新的身体,使其在天堂里“永生不灭”。总之,伊斯兰认为只有安拉是永恒的主宰,人类注定要死然后复活,人的永生不在现世而在后世与安拉相伴。因此凡人若妄图通过科技手段让肉身永存,可能被视为对安拉意志的僭越。在宗教伦理上,顺其自然、有尊严地面对死亡,更符合伊斯兰的信仰原则。
当代存在主义:20世纪以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大多持无神论立场,从人的主观存在出发探讨死亡的意义。在存在主义看来,死亡是人生的根本限定之一:人的自由选择和生命意义,正是因生命有限才凸显出来。如果人不会死,一切选择和责任就丧失了紧迫性和意义。萨特认为“人是朝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者”,只有意识到生命必有一死,人才会认真地过好当下、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加缪则以荒诞哲学著称,他认为在一个客观上没有预设意义的世界里,人必须直面死亡的必然,依然选择热爱生活、自主赋予人生意义。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永生反而可能使人生变得荒谬:失去终点的生命会导致一切行为失去分量。正如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不朽》中描绘的那样:得到不朽生命的人开始时或许狂喜,但漫长无尽的岁月让他的记忆、激情、人格逐渐消磨殆尽 (加缪存在主义视角下《永生》的死亡观 - 参考网)。永恒生命变成单调乏味的重复,最终他渴望重新获得死亡的解脱。博尔赫斯借此指出:死亡并非全然可怕,相反赋予了生命价值——正因为每个人注定要死,我们才会珍惜有限的人生,努力创造不朽的精神或业绩 (加缪存在主义视角下《永生》的死亡观 - 参考网)。这种观点反映出现代世俗思想对永生的反思:不受限的永生未必是福,人类意义感恰恰源于生命脆弱短暂这一事实。存在主义哲学鼓励人们接受人的必死本性,在无望中奋力求索生命的自主意义,而不是幻想逃避死亡。当然,也有一些当代理论(如跨人类主义)主张通过科技追求极限延寿甚至解除死亡,但传统存在主义者大多对此持保留或否定态度,认为那将改变人性的根本条件。可以说,在哲学层面,死亡被视为构成人之为人的重要环节,没有死亡,人生的价值框架也要重塑。在没有宗教信仰支撑永生希望的情况下,死亡赋予生命以轮廓和形状。因此,相当多哲学家主张与其痴求长生不老,不如思考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活出意义,让生命的价值以某种方式“永存”于世(例如作品、影响或后代中)。这种“象征性不朽”不同于生理永生,但也是人类对抗虚无的一种方式。
总之,从宗教与哲学视角看,“永生”既可以指肉体的不朽长存,也可以指精神或灵魂的延续。宗教信仰提供了死亡之后永生的愿景(如天堂极乐),或者转世再生的循环,而哲学思潮则更多审视永生的意义与代价。有人将不同观念概括为“三种永生”:“生物学永生”(肉体不死)、“精神/灵魂永生”(灵性存续或来世生活)以及“符号永生”(通过事功名声流传后世) (二进制墓碑:数字永生背后的AI情感经济 - 虎嗅)。不同文明各有侧重,但无论哪种,人类都在试图超越肉体死亡的终局性,寻求某种形式的不朽来安顿对意义的渴求。
未来趋势和科技预测
综合以上生物、数字及思想层面的探索,人类对于征服衰老与死亡的未来充满期待。当前在全球范围,有众多重大项目和机构专注于“延寿”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
Calico生命延长公司(加州生命公司):2013年由谷歌创始人建立,致力于揭示衰老的基础机制。Calico与生物技术公司AbbVie合作投入至少25亿美元用于开发老年疾病药物 (艾伯维与Calico 投资15 亿美元建立老年病药物开发联盟)。它曾在Nature上发表大规模研究证明适度饮食和间歇性禁食能全面延长哺乳动物寿命 (研究揭示断食延寿新机制,要不要现在就开始轻断食? - 长寿之家) (Nature重磅:饭吃“六分饱”和间歇性禁食能延寿 - 梅斯医学),并积极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 (谷歌“延寿公司”Calico开发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 - 美中药源)。虽然外界认为其进展较为低调缓慢 (25岁的谷歌,想当制药巨头 - 36氪),但作为大型科技公司支持的计划,Calico在基础科研上的深耕有望带来颠覆性发现。
-
Altos Labs再生医学研究所: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抗衰新秀公司,由贝索斯等富豪资助开局即获30亿美元巨额融资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Altos汇聚了多位顶尖科学家(包括诺奖得主山中伸弥),主要研究细胞重编程技术逆转衰老。其长期愿景是通过生物重编程,让老年细胞恢复活力并应用于动物乃至人体,实现根本性延寿 (30亿美元抗衰老公司发表最新论文:直接体内重编程 - 搜狐)。Altos的出现标志着资本和学术界对重编程抗衰的高度关注,被誉为“用细胞返老还童的豪赌” (30亿美元抗衰老公司发表最新论文:直接体内重编程 - 搜狐)。
-
SENS研究基金会:由生物老年学家奥布里·德·格雷(Aubrey de Grey)创立,提倡“可工程的可忽略衰老”概念。SENS主张通过修复体内七大类衰老损伤(如清除衰老细胞、去除糖化终产物、基因疗法等)来永久终止机体老化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德·格雷以大胆预测闻名,他声称**“第一个活到1000岁的人类可能已经出生”**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 (Could Humans That Are Alive Today Live to 1,000 Years Old?)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科学即可攻克衰老难题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尽管这一观点有争议,但SENS基金会的研究为许多新兴疗法(如Senolytics和线粒体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
-
长寿药物研发:近年大量创业公司投入抗衰老药物开发,如美国的Unity Biotechnology专注于衰老细胞清除药,瑞士的Insilico利用AI发现抗衰分子,日本的莱夫制药测试环磷酰胺类药物延寿效果等。另外,糖尿病老药**二甲双胍(Metformin)**正在进行TAME临床试验,希望验证其是否能延缓多种老年疾病发生,被视为首个抗衰老人体试验。如果成功,二甲双胍或将成为首个获批的“延寿适应症”药物。
-
人工智能与老龄研究:AI正在帮助加速延寿研究的进展。利用机器学习分析海量生物数据,可以发现与长寿相关的基因网络、筛选潜在抗衰药物组合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例如研究者已用AI在果蝇和线虫模型上测试多药联用以叠加延寿效果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未来AI或能设计出优化的干预方案,实现多个抗衰疗法的协同。AI还可通过深度学习图像和临床数据,更准确地测定生物学年龄(如“表观遗传时钟”),从而评估干预效果并指导个性化的抗衰治疗。
-
器官移植和克隆:异种移植领域预计会有更多里程碑。2022年首例猪心移植虽然患者仅存活两月,但2023年9月第二例猪心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已存活一周且状态良好 (全球第二例人移植猪心脏手术成功患者已存活近一周 - 环科)。随着基因编辑消除排异和病原,未来5-10年内可能出现更长生存期的异种移植案例。再加上3D生物打印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打印出微型肝脏、肾脏组织),在几十年内“按需制造”替代器官用于移植或许能够实现。一旦重要器官都可更换,人类寿命上限将被极大推高。
-
脑机接口与类脑智能:神经科技公司如Neuralink计划在10-20年内实现人机融合的初步形态。这不仅对截瘫患者是福音,也为将来意识保存提供了接口基础。有人预测如果摩尔定律式的发展继续,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智能,开启奇点时代(2045:人类将通过半机器人获得“永生” - 腾讯云)。到那时,或许数字化的意识存储将成为可能。尽管仍有很长的路,但乐观的未来学家已经将数字永生纳入技术时间表。例如作家史蒂芬·科特勒表示,按照目前科技趋势,22世纪之前实现心智上传并非不可想象 (How ‘mind-uploading’ stands to shake the core of humanity - Big Think)。
面对这些趋势,我们也需保持理性。许多传统生物学家指出,人类平均寿命虽然在过去一个世纪大幅提高(主要归功于医疗和生活条件改善),但极限寿命并未突破122岁这一记录。法国女性让娜·卡尔芒以122岁高龄辞世(1997年),此后无人超越。当前普遍认为未经干预的人类寿命极限约115~120岁 (痴心妄想还是有章可循,看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_医谷网)。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基因和细胞程序可能限制了寿命上限,如果不修改之,无论防多少病,人终将衰老死亡。因此,近期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共识是先聚焦**健康寿命(healthspan)**的延长,让人们活得更长且更健康,而非单纯追求寿命数字。如果能将人类平均健康寿命从目前的70-80岁提升到100岁以上,同时攻克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心血管病等老年顽疾,那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
然而,人类对“永生”的终极梦想不会止步于此。一些大胆的预测不断刺激公众想象:2029年起,人类寿命每增加1年,科学就能再延长1年,从此步入“不死”的轨道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2045年实现生物与机器融合,永生不再是梦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本世纪中叶也许出现第一批实际年龄数百岁但外表和机能仍然年轻的人类个体。而悲观者则警示,即便技术可行,社会和伦理挑战也巨大——如果只有富人买得起延寿药,可能出现“长生贵族”阶层 (硅谷大佬们斥巨资研发"延寿药",科幻电影将成真 - 科技前沿 - 倍可亲);**“永生僵尸”**的隐喻反映出人们对超长寿人群与社会代谢停滞的担忧 (硅谷大佬们斥巨资研发"延寿药",科幻电影将成真 - 科技前沿 - 倍可亲)。因此未来几十年,伴随科技进步,我们需要在法规和伦理上做出回应,确保延寿技术“向善”应用,而不是加剧不公或引发新的问题 (二进制墓碑:数字永生背后的AI情感经济 - 虎嗅) (用AI“复活”亲人成新兴产业,数字永生面临技术伦理双瓶颈 - 北京日报)。
综合来看,未来人类在抗衰与永生领域可能出现两种局面:一种是经过多重科技融合,我们不断推迟衰老,实现**“长寿逃逸速度”(每年科技进步延寿>1岁,个体寿命无限延长)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另一种是即便寿命大幅延长,真正的绝对永生仍难企及,但人类通过基因工程和数字备份,实现了肉体和数字形态的“双重存在”,个人经历肉体的生老病死,其知识和人格则以数字形式延续,形成“数字遗产永生”的新形态。无论哪种情况,“战胜衰老”**这一昔日寓言正逐步变为可讨论的科学目标。一位与会于硅谷长寿研讨会的科学家激动地表示:“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拐点——今晚房间里的人,可以决定全人类的命运” (痴心妄想还是有章可循,看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_医谷网)。这虽然夸张,却道出了时代的特殊之处。
展望未来几十年,抗衰老研究将更加跨学科和全球化: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纳米医学、基因工程、量子计算等共同驱动,或许会出现现在难以想象的突破。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平均寿命还会继续提高,百岁寿星将越来越常见。而永生,这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究竟能否实现?可能要等到本世纪末我们才能初见分晓。在此之前,我们正一步步地试探生命的极限边界。正如奥布里·德·格雷所说:“衰老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都有望被解决。”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乐观也好,审慎也罢,我们这一代人或许将见证人类在征服死亡道路上的关键转折点。人类对于永生的追寻,将继续引领科研与思想向未知领域拓展。这场征途本身,正是人类精神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我们无法断言终点是否真的是“不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追逐永生的过程中,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理解必将更上层楼。正所谓“寿虽永,无不尽”,或许科技终将打破这一古训,让“寿永不尽”不再只是神话传说,而成为未来人类真实的生存图景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
【5】生物谷.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生物世界, 2022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
-
【7】梅斯医学. “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服用雷帕霉素可延长10%的寿命” Science Advances, 2022 (Science Advances:哈佛医学院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服用雷帕霉素可延长10%的寿命@MedSci).
-
【6】生物谷. Linda Partridge团队, Nature Aging, 2022 (青壮年时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足以获得终身抗衰老效果 - 医疗健康专区 - 生物谷).
-
【11】医药魔方. 张等, Nature Cell Biology, 2023 (医药魔方-数十万医药人来这里查数据、找品种、找企业、抓机会) (医药魔方-数十万医药人来这里查数据、找品种、找企业、抓机会).
-
【23】梅斯医学.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 2022 (重置细胞便可逆转衰老!“返老还童”有望成为现实@MedSci).
-
【14】医药魔方.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 2021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 (干细胞抗衰时代已经开启医药新闻-ByDrug-一站式医药资源共享中心-医药魔方).
-
【18】生物谷.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 2023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阐明移植后患者死亡原因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 (世界首例猪心脏人体移植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柳叶刀》论文阐明移植后患者死亡原因 - 生物研究专区 - 生物谷).
-
【2】科普中国.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 2018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
-
【4】科普中国. 引述乔治·丘奇采访, 2018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永生下去?_科普中国网).
-
【31】新浪财经.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2022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 (马斯克尝鲜“数字永生”?意识上传道阻且长 但脑科学已有可喜进展|脑机接口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26】澎湃新闻.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 2023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意识上传以永生,是人类的未来吗?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
【35】央视网.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2019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全球首个数字人类将诞生 虚拟技术成长生不老药?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
【43】BigThink. Steven Kotler访谈, 2021 (How ‘mind-uploading’ stands to shake the core of humanity - Big Think).
-
【58】维基百科. “道教”, 长生不死相关章节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40】中国数字时代. 信力建: “各宗教的永生观”, 2012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
【59】ThatQuiz知识库.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描述段落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基督教中的永生神学观).
-
【41】中国数字时代. 信力建: “各宗教的永生观”, 2012(伊斯兰部分)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信力建 | 各宗教的永生观).
-
【42】参考网. “加缪存在主义视角下《永生》的死亡观” 对博尔赫斯《不朽》分析 (加缪存在主义视角下《永生》的死亡观 - 参考网).
-
【48】医谷网. “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 引述Andy Conrad发言, 2017 (痴心妄想还是有章可循,看硅谷追求永生的执念_医谷网).
-
【45】腾讯云社区. “谷歌未来学家:2029年开始人类将走上永生之旅”, 2018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谷歌未来学家:人类实现永生,在2029年以后将不再是梦想-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
【61】Futurism报道. Kyree Leary: “Aging Expert: First 1000-year-old Already Born”, 2017 (Aging Expert: The First Person to Live to 1,000 Has Already Been Born).